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国策 > 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一念成婚,归田将军腹黑妻 医娘傲娇,无良病王斩桃花 绝世俏仵作 庄亲王福晋 将心独宠,下堂妻的春天 虎将去抗日 凡人歌 超级兵工帝国 晚明之我主沉浮 父皇的嚣张厨娘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如果说以炮击的方式摧毁美军海上基地,开启了一个新的海战时代的话,那么共和国海军对这种带点“反古”味道的海战战术的应用程度,还远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算不上熟练。

根据南海舰队的作战记录,编号04的侦察机在战场时间3点35分用红外探测仪发现了200多千米外的美军海上基地。因为在美军的战斗记录中,也提到在3点30分左右,探测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受被动探测系统性能限制,没发确定这架飞机是不是共和国海军的侦察机),而当时靠近美军海上基地的只有04号侦察机,所以可以大致上断定,双方的战斗记录都没有造价。最重要的是,美军海上基地与南海舰队的最远距离不到700千米,最近距离则只有600千米。也就是说,美军选择了比较保守的方式,即22艘模块船组成了4个各拥有一条750米跑道与2个功能模块的战术型海上基地,以及一个拥有500米跑道的备用基地。这一点得到了共和国海军作战记录的支持,即04号侦察机在遭到美军战斗机拦截转向之前,总共发现了5个海上目标,其中4个目标的辐射特征比较相似,另外1个目标的辐射特征则明显偏弱。

发现目标后,难题也摆在了共和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官的面前。

虽然在之前的战术预案中,考虑到了类似情况,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舰队指挥官仍然得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万幸的是,技术进步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对于各种战术的成功率与可靠性,就不再需要指挥官去考虑,而是由计算机模拟分析,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分级结果。比较可惜的是,具备初级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还不具备经验应用能力,也就不可能从过往的战斗、演习与训练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不可能结合经验做出最为理想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决定战斗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在计算机给出了模拟分析结果之后,仍然需要由指挥官根据个人经验,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战术。在整个决策链条当中,计算机实际上只起到了提高决策效率,缩短决策时间的作用,而不是代替指挥官做出战术决策。

收到侦察机发回的报告后,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只用了15秒钟就给出了4种战术,以及每种战术的成功率,即打击效率。这四种战术也很简单:一是集中炮火由远及近的逐次打击5个目标,并且在每次调整目标之后用配备了被动探测传感器的炮弹确定打击情况,以决定是否进行补充打击;二是将舰队炮火分成两部分,主要火力占七成、次要火力占三成,由主要火力逐次打击5个目标,次要火力则负责进行补充炮击;三是以航母战斗群为基础,由三组炮火对目标进行交叉轮番打击,且每次打击结束后都用传感器炮弹确定打击情况,以决定补充打击的火力强度;四是将舰队炮火分成5组,且按照命中目标的概率进行分配,然后分别对5个目标进行炮火打击。

可以说,四套战术各有优劣,到底该采用那套战术,除了由实际情况决定之外,还得考虑战役目的。

第一套战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摧毁1到2座海上基地,甚至有希望瘫痪第三座海上基地,却很有可能让第四个与第五个目标逃过打击,原因很简单,即便不考虑补充打击,针对每个目标的炮击时间都在15分钟以上,因此至少要到45分钟之后才能打击第四个目标,而在这个时候,美军海上基地肯定完成了紧急疏散,分布范围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炮击将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套战术是对第一套战术的完善,在目标方位信息比较可靠的情况下,可以将打击周期缩短到10分钟,即便无法彻底摧毁目标,也能瘫痪目标,然后由补充打击来彻底摧毁目标。因为美军海上基地能在30分钟内疏散,即便考虑到现实情况,即从澳洲大陆赶来的战斗机正在起降,疏散时间更长一些,也无法确保对5个目标进行全面打击,结果很有可能与第一套战术相差不大。

第三套战术的优势是能够一次性打击3个目标,而且都有把握瘫痪目标,并且在30分钟内打击第四个与第五个目标,并且使其瘫痪。也就是说,能够赶在美军海上基地疏散之前使起丧失活动能力。虽然整个交战过程肯定会有所延长,而且消耗的弹药最多,但是这是唯一能够赶在美军疏散之前完成打击行动的战术方案。当然,这也是组织难度最大、对协调性要求最高的战术方案。

第四套战术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第三套战术的细化,即以瘫痪目标为首要目的,在瘫痪了目标之后再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虽然这一方案的效率更高,而且能够确保5个目标均在同一时间受到攻击,但是考虑到美军海上基地拥有性能不俗的拦截系统,而且各个模块都具有独立航行能力,哪怕是不完备的独立航行能力,所以从整体作战效率上看,该方案的可行性不会超过第三套战术。

对一名能力出众的舰队指挥官来说,这一系列的评估都是在一瞬间内完成的。

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战役目的,可以很方便的选出最合适的战术。

战场时间3点55分,南海舰队司令官下达了作战命令。

当然,这不是口头命令,而是通过旗舰发送的一组带有激活指令的无线电信号,让舰队里的所有战舰进入战斗状态,并且通过舰队战术数据链发送战术信息。虽然这么一来,南海舰队的行踪也毫无秘密可言了,美军的无线电探测系统能够在几乎同时确定南海舰队的大致方向,但是无线电探测系统测出来的距离信息绝对不会准确到哪里去,而且为了确定是否是共和国海军侦察舰、间谍船或者攻击潜艇发出的虚假信号,美军必须获得由岸上基地给出的一组对比信号。总而言之,即便南海舰队暴露了行踪,因为打击在即,美军海上基地也来不及做出反应。

可以说,整个作战过程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

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可靠。不管怎么说,计算机有出错的概率,哪怕这个概率低得微乎其微,也不能忽视。正是如此,在这套全自动指挥控制系统之外,还有一套备用的人工指挥系统,即由舰队司令官下达口头命令,由各舰舰长执行命令。当然,除非自动指挥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不然不会用如此原始的方法来指挥以毫秒计算时间的现代化海战,也没有哪个舰队指挥官会拿战斗的胜负与舰队的存亡来过把瘾。

舰队司令官下达命令之后,旗舰的中央计算机只用5秒钟就分配了炮击任务。

接下来的2分钟内,参加炮击作战的各艘战舰开始选择弹种、结算炮击参数、检查舰炮状态,为炮击做准备。相对而言,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选择弹种。虽然按照共和国海军的作战条令,选择弹种由计算机完成,即战舰上的火控计算将根据目标的性质自动决定使用什么弹药,并且为炮弹装定引信。比如在对付具有装甲防护能力、或者大型海上目标的时候,一般选择具有机械延时功能的半穿甲弹,并且根据目标的装甲厚度、舰体结构与甲板层数等等数据,以及需要让炮弹在什么部位爆炸等火控数据,决定引信的延迟引爆时间。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付“重庆”级这种配备了装甲飞行甲板的航母时,如果要让炮弹在机库内爆炸,引信延时将设置为10毫秒,如果要让炮弹在下放的机舱内爆炸,就要将引信延时设置为100毫秒。由此可见,因为涉及到极为繁复的计算,特别是针对各种目标防护能力的估算已经超出了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所以得由计算机负责,并且由计算机自动设定各类参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误装弹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各战舰上的枪炮军官都会对计算机选择的弹种、以及设置的引信数据进行检查,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才会允许舰炮开火。当然,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枪炮军官发现装错了弹药,或者设错了引信参数,也不会取消炮击,而会在下一轮,或者后面几轮炮击中进行调整。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加入人为干预的原因也很简单,即电磁炮炮弹价值昂贵,特别是一些对海弹种,其价格不会比反舰导弹低多少。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携带能力非常有限,即便是巡洋舰,一门舰炮的备弹量也不会太多,浪费炮弹等于削弱战舰与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而在很多时候,舰队的弹药补给都得在港口内进行。

当然,即便是人工检查,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根据南海舰队的作战记录,战场时间凌晨4点之前,参与炮击行动的6艘巡洋舰、9艘多用途驱逐舰与9艘反潜驱逐舰均完成了炮击前的准备工作,并且按照正常情况下的作战方式,在发出就绪信号之后,由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统一分配炮击任务,而各舰上的火控计算机只负责控制本舰舰炮。

很明显,典型的“网络协同作战”战术。

可以说,这正是共和国海军在摸索新战术的时候最大的收获。也许有人认为,发掘电磁炮的制海潜力,并且将电磁炮发展成为新的海战利器才是共和国海军在大变革时代中的最大收获。实事求是的讲,电磁炮只是手段,而非思想,更不是新战术。也就是说,要想将一种新手段转化为战斗力,必须依靠新战术。众所周知,舰炮有很多优点,比如射速高、弹药投掷量巨大、不易受到干扰、威力可控等等,但是舰炮也有一个很难克服的缺点,即在确保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精度与射程成反比。如此一来,在攻击远处目标的时候,就只能依靠密集的弹雨来弥补精度上的欠缺。问题是,任何一艘战舰上都不可能配制太多的舰炮,特别是在舰炮的实战效能得到正式之前,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不会急着走回头路,建造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甚至唯一武器的“炮舰”。也就是说,在实战应用中,必须联合多艘战舰上的舰炮来攻击同一个目标,因此如何合理分配炮火,使舰队炮击的覆盖范围最大化,即舰炮的攻击效率最大化,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共和国海军提出了“网络协同作战”的基本战术思想,即由旗舰上强大的中央计算机确定每艘战舰的每门舰炮的炮击区域,而各艘战舰仅仅是火力投送单元的载体。

从这一战术思想就看得出来,为了使炮击效率最大化,旗舰必须精确掌握每门舰炮的准确弹道数据。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数据,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旗舰上至少会配备一台专门用来测量弹道的激光雷达,而且测量通道肯定与舰队全部大口径舰炮的数量一致。实战使用中,为了确保用战术数据链传输火控信息不受干扰,旗舰一般不会利用各艘战舰提供的炮击数据,而是直接使用弹道测量雷达提供的数据。

如此一来,炮击开始之前,旗舰还得确定各艘炮击战舰的具体位置。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

4点刚过,南海舰队的24艘战舰就打响了第一炮。因为24艘战舰上的45门大口径电磁炮(巡洋舰配备3门、多用途驱逐舰配备2门、反潜驱逐舰配备1门)几乎同时开火,所以场面显得非常壮观。更重要的是,新型螺旋电磁炮的炮弹并不与加速通道接触,也就不会因为高速运动而摩擦生热,所以射速提高了不少,最快时能在1分钟内开火30次,即便按照正常速度开火,1门电磁炮也能在15分钟内投射225枚炮弹,也就是向800千米外的目标投射大约100吨炮弹。

由此可以大致算出,在同时炮击3个目标、且平均分配弹药的情况下,炮火的覆盖范围到底有多大。

从理论上计算,在对付拥有750米长、50米宽的飞行跑道的海上基地的时候,450千克级电磁炮炮弹的弹着点理想间隔距离为50米,即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确保有炮弹能够命中目标,而落在一艘模块船投影范围内的平均炮弹数量为5枚。因为只有15门电磁炮向1个目标开火,且开火时间仅为15分钟。即便由旗舰指挥,转移炮击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一个炮击周期内,也只能向1个目标投射3375枚炮弹。如果这些炮弹以50米的间隔落下,则能覆盖大约850万平方米的海域。从时间上计算,对付球面距离为700千米外的目标时,飞行速度超过每秒20马赫的电磁炮炮弹需要大约240秒,而在这一期间,正在接受或者放出战机的美军海上基地只能以40节的速度航行大约5000米。因为无法肯定美军海上基地的航行方向,以及是否在航行途中转向,所以在掌握了目标初始航向之后,可以根据目标的转向率来算出目标在240秒内可能到达的海域。制作一个航行范围图就能看出,这一区域像是一片拉长了的银杏叶,其范围与航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计算可以得出,速度为40节的时候,美国海上基地在240秒内的航行区域不会超过1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以航母战斗群为单位作战的3个炮击单位在15分钟内击中目标的概率在85%左右。由此可知,同时集中3个目标的概率在60%以上,同时脱靶的概率只有0.34%,命中一个目标的概率超过97%,而命中2个目标的概率超过85%。从当时的交战情况来看,如果能够在第一轮炮击中命中2个目标,就能在第二次炮击的时候打击另外2个之前没有遭到炮击的目标,从而将美军逃脱的概率将到最低限度。

决定战术的,仍然是准确的战术信息。

因为侦察机受到美军战绩攻击之后,已经离开美军海上基地上空,所以要想确定炮击效果,只能依靠舰炮发射的传感器炮弹。

说直接点,就是“侦察炮弹”。

前面已经提到,在探索新战术的时候,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舰炮火力,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众所周知,就连精度高出几个级别的反舰导弹都不能确保攻击百分百得手,所以炮击也不可能确保绝对准确。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对炮击结果进行判断,而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出动侦察力量。暂且不考虑目标对侦察机的威胁,因为电磁炮采用的都是高抛弹道,即以垂直发射的方式将炮弹送出大气层,再由炮弹上的弹道修正发动机与姿态控制发动机使炮弹转向,让炮弹尽量在外层空间飞行,从而使炮弹的射程大大提高。如此一来,炮弹在攻击目标的时候,除非设置了特别弹道,不然都是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投向目标。换句话说,在炮弹攻击目标的时候,位于炮弹弹道上的设施都会受到威胁,这自然包括侦察机。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对远程炮战做了明确规定,即在炮击目标的时候,严禁载人航空器进入目标上空,即便是无人航空器,也要尽量避免进入目标上空。

更重要的是,侦察机的飞行速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电磁炮的炮弹。

由此可见,能够承担侦察任务,而且能够在炮击后及时提供目标信息的,只有同样由电磁炮发射的,携带探测器的传感炮弹,即侦察炮弹。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在炮战战术守则中做了明确规定,即在任何情况下,在安排炮击战术的时候,都得在最后一轮炮击中加入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炮弹,而具体使用多少传感器炮弹,由战场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由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自行决定,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枪炮军官、或者期间上的作战指挥员手工设定。

这次,正是由旗舰上的作战指挥员手工设定的。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同时对3个目标进行的炮击命中率并不是很低,加上只有在尽快确定了炮击效果之后,才能合理安排第二轮与第三轮炮击,并且针对特殊情况安排补充打击行动,所以在最后一轮齐射中,所有舰炮投射的都是传感器炮弹。也就是说,每一个目标都有15枚传感器炮弹进行侦察。

毋庸置疑,在如此密集的侦察之下,美军海上基地变成什么样子,都会呈现在南海舰队指挥官的眼前。

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南海舰队指挥官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炮击上。

不管怎么说,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证明可以用电磁炮摧毁数百千米外的舰队,而且是一支拥有强大末段拦截能力的舰队。虽然早在30多年前,即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海军就用用舰炮打击过韩国舰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在随后的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共和国海军也摸索过类似的战术,即利用舰炮来对付海上目标。但是在半岛战争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拥有切实可靠的末段拦截系统,而在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真正可以供共和国海军舰炮虐杀的也就只有敌人的民用船只。

客观的讲,在证明电磁炮确实是第一制海利器之前,没有哪个舰队指挥官会放弃稳妥可靠的打击力量,即舰载航空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一念成婚,归田将军腹黑妻 医娘傲娇,无良病王斩桃花 绝世俏仵作 庄亲王福晋 将心独宠,下堂妻的春天 虎将去抗日 凡人歌 超级兵工帝国 晚明之我主沉浮 父皇的嚣张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