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第 65 章(1 / 2)
从‘袁管事’那里得到征选民女的风声,到征选皇令下达,再到通过嫁人逃过征选这一劫,正经历时觉得紧急惊险得不得了,不过经历完这事之后再回头来看,也不过是才发生在短短几天内的事情而已。
村里人帮着夏家扩建并修缮了房屋,坑里沤的绿肥也已经熟了,于是就把绿肥撒到了收割后剩下麦茬的田里,就等下一场透雨,把田地下得湿透了就翻耕麦田,然后等时间一到,就播种小麦。
然而,这一场透雨,一直等到秋分,也没有等来。
没有雨水的湿润,田地板结死硬,好些村民拼着手被锄头柄打出血泡来,拼着磕断锄头和锄头柄,也只翻耕了小半田地还不到......
没办法,等到秋分都过去十来天了,都还是没有等来一场雨,就只能用薅锄浅浅的刨出一条一条浅沟来——土地太硬也不容易刨得深,然后撒下麦种并掩盖上。
播种下了麦种,接着也一直没有等来一场雨能够让麦种萌芽出土。
只等到寒露过后,快到霜降时,这才下了一场小雨,勉强湿润了浅浅一层地皮。
懂得农时气候的老农们,一看就知这是一场只在一村或一地里下的山雨。就是姜秾认知里的地形雨,因为温宁村在玉皇山山脚,云团沿着地形抬升而降下山雨。
这样的雨,只能算一时幸运,解去了眼前之急,让麦子发了芽出苗来。
然而将地域扩广开去,大范围内却是没有降雨的。如此一来,之后无法风调雨顺的可能,就非常之大了......
这时候的温宁村村民,也没那心情去担心外面的人了,因为小麦在霜降后才萌芽出土,越冬时还没长得足够茁壮,怕是要遭霜冻了......
对此,姜秾很是庆幸这一茬麦子,村里人家换了‘高产三代’杂交小麦去种。
姜秾:“这次的小麦种子,虽高产特质突出,但在耐寒与耐旱方面,也比以前的要好上许多。”
得了他们‘在世小神农’的安抚,村民们有稍微放心些。
“便是这一茬绝收了,家里也还存了些麦子,能吃到后年夏收的。”这是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想法,家里都存着粮食呢,这一茬减收或绝收,也饿不死。
温宁村的村民们,如今相比之前底气足了许多,因为家有存粮和余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姜家和夏家——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在世小神农’。
已经嫁人在村民眼里算作大人了的姜秾,又被村民们宠爱了一波,送了一些自家做的糕点零嘴。
姜秾:......
田里庄稼像是要遭旱、遭冻了,这也不是塌天大事,不还有段木香菇的营生呢嘛!
庄稼上,他们无计可施了,那就多花些心思去侍弄段木香菇,也能多买些银子然后买粮食回来。
因为袁家要把新鲜的平菇和香菇上贡给皇室,姜家和夏家的合伙菇房就由原来的四间,扩建至了六间,并很快发酵好培养料,装裹好菌包并接了种,之后就只等时候到了出菇长成后,拿去卖给袁家。
每斤鲜蘑一百文钱,大约到来年开春时一个月卖鲜蘑的毛收入,就能达到四五十两银子!再加上段木香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家每个月大约能有三十来两银子......
相比以前的一年十来两银子,翻了三百五六十倍,可谓是钱途可观!
虽然田里庄稼可能无法达到最高亩收,但还有栽培蘑菇这赚钱的营生呢,或者根据袁管事之前的提醒,趁着粮价还未涨得厉害,把家里的钱拿去先买些粮食回来存着,也能放心些。
这么想着,姜家也就这么做了。趁着外面农人们为了交赋役银,去卖粮筹银的时候,花了十来两银子以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五百来斤麦子回来。
因为姜家的粮食地窖里,原本就存了三四千斤麦子,所以就买的少了些。不过夏家因为将两亩地全拿来种了菜蔬,或者让它半荒着了,地里没有种麦子豆子这些正经粮食,买的就要更多些——买了两千斤回来。
至于村里其他人家,没有往家里买粮食。因为段木香菇的收入已足够交纳赋役银,又都是些懂得听风声的,见姜家都在往家里买粮食了,他们扒拉了一下家里存粮后决定不往回买粮食,却也没有往外卖麦子。
......
温宁村的人做法极其正确,因为整个大昭的东西南北中部,都早已开始干旱了!
姜秾那次进县城时,袁管事除向他们透露要征选民女的风声外,还透露出南方的大多地界,自今年开春以后就再没下过一滴雨。
事实上,形势比这还严峻。不仅是南方,西南、华北、北方和西北方,都在开春后有了程度不一的干旱趋势,也即是说,整个大昭都开始了干旱!
十多年前,温宁村村民便是因为一场关中大旱,才背井离乡逃荒至此。
如今,全国开始了干旱......
相比主要种植是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及南方同样种植冬小麦的部分丘陵山地区,主要种植是春种秋收的水稻的南方平原地区,要更早的受到此次干旱的影响。
开春之后再未下一滴雨,那也就是说,今年的一茬水稻已经是绝产,颗粒未收......
因天灾导致绝收,按说朝廷和皇帝要减免赋税,甚至开粮仓赈灾的吧?
然而并没有,赋役银照常交纳。先前有场关中大旱的天灾,所幸没动摇根基,然而如今这场全国大旱,让本就有不少佃逃离的形势,立即像烈火之上烹了油一般,‘噗’地燃烧加剧!